《微信背后的产品观》-读书分享

weixin

最近又重新刷了一遍《微信背后的产品观》,遂有了如下的一些感想,就权当记录一下吧!部分内容是书中摘抄,建议有机会可以看看原书!

作者及内容简介

张小龙的三个产品:foxmail、qq邮箱、微信
本书的内容是张小龙在2012年一个内部公开演讲内容,整理成书。内容分为了用户篇、需求篇、设计篇、气质篇、UI篇和提问环节。包含了作者对产品和世界的底层运行逻辑的理解,对群体、规则、趋势的看法和态度。
分享前的思考

  1. 为什么微信没有做信息已读的功能?
  2. 为什么微信启动图片是一个人在月球看地球的图片?
  3. 为什么微信要做漂流瓶的功能?
  4. 为什么微信要做朋友圈?

用户篇

人是懒惰的。懒惰也催生了很多发明,问题是我们的产品里如何应用这个观点,做出适当的功能特性。(可以试试微信的语音播放功能)
人是没有耐心的。用户不会去看产品说明书,买回来一件商品,说明书立马就会被扔到一旁。如果不能让用户一分钟就爱上你的产品,以后可能就不会再来用了。从性能方面看就如同用户在几秒钟内打不开网站、白屏时间过长,用户就会离开一样,就会造成用户流失。
产品设计过程中要考虑人性化,人性化就是以己推人。产品设计出来终究是给人用的,所以要去研究人,就要学会以己推人。假设自己就是用户,自己都很懒,不喜欢看说明书,不喜欢复杂冗余的功能体验,通过自己,或许就理解了人们最普遍的心理。所以,在产品设计里,我们往往是靠着自己的感觉来做决定的。
从日常体验中发现本质。要有意识的在生活中去发现产品设计背后的一些思想,使用一个功能的时候,去思考为什么要如此设计,有没有更好的设计方式,在不断的体验过程中去感受产品功能设计。假如一个功能做出来,自己都不想使用,那这个功能设计就是失败的。

需求篇

不要用户说什么就去做什么。用户的反馈只是帮助你了解到他们的想法,而用户的需求是零散的,解决方案是归纳抽象的过程。我们要做的是透过用户的想法,了解背后用户真正的诉求点,即找到需求背后的本质需求。
做产品应该首先去考虑的是:我们不是在做一个功能,而是要怎么满足用户的诉求,最终的落脚点还是用户,是使用产品的人。

设计篇

先做产品结构,之后才是功能细节。不必一开始就追求大而全,做好主体结构之后在不断迭代完善细节。
设计、分类,归纳总结。抽象方能化繁为简。如果我们有100个需求,我们可以将其变成10个需求,从而派生出100个需求,就做了一个很好的抽象,如果能汇总成一个需求就更好了,找到不同需求之间的共性,进行处理。这样程序员才不会被累死!!!越简单的分类越容易被接受。保持简单。
把用户体验做到极致就是创新。例如:把手机放到耳朵旁边,微信语音的声音会切换到从听筒出来。
不要过度设计,不要过度设计,不要过度设计,重要的事情说三遍,设计是为了更好的体验。需要用文字解释的功能不是好体验。

最后谈谈朋友圈。站在今天看朋友圈的设计,大家可能觉得很简单,人们发发文字、晒晒图片,然后朋友点赞评论,so easy。你有没有一种感觉,自己一下午就能把设计稿画出来?

朋友圈是微信4.0的一个重要功能,在书里有大量的案例是围绕着朋友圈展开的,设计之精妙,叹为观止。例如,我们刷朋友圈会有这样的感觉,划了几屏,都没看到一个评论和点赞,是大家的活跃度降低了吗?可能是,也可能不是,这就和朋友圈的产品设计逻辑有很大的关系。

大家可能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加了好多微信好友,但实际上经常联系的人也就那么几个,不会超过100,而每天都说话的可能都没有10个,剩下的人大部分都是弱关系、弱连接。假如弱关系的朋友发了一个朋友圈,他的朋友点赞或者评论,你就会看不到,而这就是朋友圈的设计规则,这一点和微博有很大的不同。

我们经常看到一个人在默默的发朋友圈,自己看着一条评论或点赞都没有,以为人家在自言自语,可能是、也可能不是,或许人家一堆评论、点赞,而你根本就看不到。即使整个朋友圈都没有点赞和评论了,甚至你自己发的东西也没有点赞和评论了,你也不必觉得尴尬,可能你并没有很多朋友,但别人也不知道。

作者认为他要做的朋友圈是私密的,可以很方便地跟好友互动,但是又觉得很舒适,没有心理上的压力。

思考答案

  1. 为什么微信没有做信息已读的功能?张小龙不喜欢,觉得对自己有压力。
  2. 为什么微信启动图片是一个人在月球看地球的图片?(据说第一个版本是站在地球看月球)让人们看到了孤独感,而孤独是永恒的主题。
  3. 为什么微信要做漂流瓶的功能?是想帮人解决倾诉和好奇的欲望,其次才是交友的欲望。
  4. 为什么微信要做朋友圈?大家的内心可能缺少一些东西,这种时候就需要用另一种形式来满足自己的内心,可以是存在感,可以是自我价值认同感,人们需要在朋友的关注里存在。而手机因为随时随地的特性,便成了最好的媒介。

每个人都会有自己解决问题的办法,没有永远正确的教条。—张小龙
我所说的,都是错的。—张小龙

坚持原创技术分享,您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!